關于一瞬
發布者:互聯網公關時間:2020-03-27來源:互聯網公關
1危機傳播方式的變化
長期以來,傳統媒體一直是公關傳播、也是危機公關主渠道。“我們是媒體,我們一直試圖做社會的守望者”。理所當然你發出的是什么,通過媒體到達受眾的還是什么,雖然會有一些“損耗”。現在,互聯網的沖擊和媒體生態變化,不僅帶來傳統媒體發行量等的減少,也使它們公信力有所下降。傳統媒體開始更多地被新媒體、民間聲音“反嗆”,屢屢遭到“預設立場”、“選擇性曝光”的質疑。公眾“聽誰說”,信與不信;當事主體“由誰說”,權威與否……傳統媒體不再是唯一、最好的選擇。
2公眾環境的挑戰
互聯網時代,公眾不再是單純的受眾,還是相互的消息源、傳播者和渠道。他們的形成是動態的,因利益、興趣而聚合、區分。危機公關越來越多地要面對以下公眾:
1.“閉環”的公眾。他們只相信自己,只接受同質性群體的新信息,形成交流“閉環”且難以打破。換言之,拒絕溝通,不聽你“講”。例如一些有“醫鬧”介入的醫患關系危機,他們的直接目的就是“把事情鬧大”。
2.“質疑”的公眾。無論你怎樣溝通,他們首先想的還是“你說的是真的嗎”,一輪質疑平復又一輪質疑產生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息“碎片化”、利益多元化和關系“網絡化”,輿論難有一致公認的“權威聲音”,公眾不知“我們該信‘誰’的”情況會越來越多。
3.“不懂”的公眾。或與信息的“碎片化”有關,他們往往將自己的解讀、揣測當成“你的意思”,并據此選擇行為取向。
面對“閉環”的公眾,許多時候不妨將其視為“邊緣公眾”。可考慮以其他數量居多的一般公眾、如“質疑”的公眾為“首要公眾”。“質疑”的公眾性質上是“獨立公眾”,常常是化解危機的需要爭取的重要對象。對于“不懂”的公眾,關鍵在于如何使之“你懂得”。
3當事主體意識的滯后性
面對互聯網帶來的變化,作為當事主體一些企業、機構,有的思想、觀念陳舊。在危機公關、尤其危機傳播中突出表現在:
1.“就是不說”或“擠牙膏”。有的是無視公眾、輿論;有的是不敢面對,怕出錯、擔責。不溝通,任由公眾猜測、輿論評價和事件發酵。
2.“你聽我說”。依舊傳統的“宣傳模式”,只要“你聽我說”;不習慣現代的“傳播模式”,也不知道要“我聽你說”。它們缺乏地位平等和“對話”意識。
3.“顧左右而言他”。有意無意地回避公眾、輿論關心的問題,或語焉不詳。
4.“斷頭新聞”。例如“洗衣機絞死女童”事件,2013年9月22日媒體開始報道。海爾23日發表第一次聲明,“有孩童入內海爾洗衣機不可能轉動”。后來警方介入,10月16日發布調查結果,確定排除他殺。當日海爾發表第二次聲明,致深深哀悼,稱將加強安全普及……然后,沒了然后。
過去的危機更像是“茶壺里的風暴”。有了互聯網,信息來源去壟斷化,媒介豐富、發達且具有強互動性,信息交換更易被加速、被放大。危機公關傳播方式和公眾環境方式變化,當事主體思想、觀念嚴重滯后,又往往使得一場“單一”的危機演化為“共振”,產生“滾雪球”或“骨牌”效應。
聯系一瞬
全國服務電話400-622-6167
郵箱liujunlei@net532.net
傳真0532-66087188
青島一瞬網絡提供青島網站建設,青島網絡營銷,青島網絡推廣,青島網站優化,青島移動營銷,青島電商托管,青島網絡公關等多種服務!
在線
客服
服務時間:9:00~16:00
客服
熱線
400-622-6167
關注
微信
關注我們
返回
頂部